[1] 张雅娟, 陈慧,
杨悦. 面向未来的中国药物警戒制度实施的思考[J]. 中国新药杂志, 2021, 30(22): 2017-2023.
[2] 张桂菊,
初晓艺,
田月洁,
等. 欧盟药物警戒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药物警戒, 2015, 12(10): 593-596.
[3] 刘巍,
陈易新.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J]. 中国执业药师, 2008, 5(8): 18-20.
[4] 刘鹏. 中国药品安全风险治理[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5] 王丹,
彭丽丽,
刘翠丽,
等. 药物警戒解析及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区别[J]. 中国药物警戒, 2017, 14(3): 150-152, 157.
[6] 王丹,
任经天,
董铎,
等.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十年趋势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 2020, 17(5): 276-283.
[7] 田月洁,
周勇,
黄琳,
等.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质量评价与控制的探讨[J]. 中国药物警戒, 2009, 6(2): 90-95.
[8] 袁林,
高燕,
路长飞. 我国建立药物警戒制度的初步思考[J]. 中国药物警戒, 2020, 17(11): 749-752.
[9] Uppsala
Monitoring Center. The year in review July 2019-June 2020[EB/OL].(2021-06-30)[2022-01-21].https://who-umc.org/media/165723/uppsala-
monitoring-centre-annual-report-2019-2020.pdf.
[10] 田月洁,
吴世福,
史国生. 关于我国建立药物警戒制度的思考[J].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20(8): 23-27.
[11] 温润龙,
李亮华,
罗万婷,
等. 基于德尔菲法的医院药品不良反应快速上报信息化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中国药房, 2018, 29(13): 1742-1745.
[12] 田春华. 促进医疗机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思考[J]. 中国药物警戒, 2016, 13(5): 272-274.
[13] 王丹,
王涛,
夏旭东,
等. 《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对持有人实施药物警戒制度的启示[J]. 医药导报, 2021, 40(10): 1303-1306.
[14] 方乐敏,
胡骏. 上海市15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的药物警戒体系存在问题与对策[J]. 中国药房, 2022, 33(5): 519-523.
[15] 王佳域,
柳鹏程,
陈巧云,
等. 江苏省不同规模药品生产企业药物警戒工作现状对比研究[J]. 中国药房, 2020, 31(17): 2070-2075.
[16] 王欣昊,
鲁先平. 建立跨专业领域药物警戒体系的思考[J]. 中国药物警戒, 2020, 17(3): 154-156, 164.
[17] 白荷荷,
聂晓静,
夏丽,
等. 基于中国医院药物警戒系统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效果评价[J]. 中国药物警戒, 2022, 19(10): 1136-1139.
[18] 柳鹏程,
陈锦敏,
孙祯辉,
等. 浅析ICH E2 指导原则中MAA/MAH 药物警戒职责及其启示[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20, 51(2): 290-296.
[19] 胡霞,
顾雅婕,
王峻霞. 欧美国家与我国利用社交媒体收集药物不良反应的应用现状对比及启示[J]. 中国药房, 2021, 32(7): 788-793.
[20] 周鹏,
祝红英,
崔岚. 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情况及漏报原因调查分析[J]. 中国药房, 2017, 28(36): 5056-5059.
[21] 李博鑫. 浅谈医院药师在药物警戒中的作用及思考[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 9(10): 26-28.
[22] 杨莉,
吴迪. 我国药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基本模式、核心机制及实践路径研究[J].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2021, 38(9): 964-968.
|